克隆氏症(Crohn's disease)是一種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,在美國影響超過百萬患者。約半數患者會出現中度至重度病程,需要使用進階生物製劑治療。美國胃腸病學會(AGA)最近發表了2025年最新實證綜合分析,為臨床醫師提供更精準的用藥指引。
研究方法與範圍
這項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網絡統合分析(network meta-analysis)納入了28項誘導治療(induction therapy)試驗和22項維持治療(maintenance therapy)試驗。研究團隊採用GRADE方法評估證據品質,並設定臨床有意義差異(clinically meaningful difference, CMD)為每千名患者中有50人的療效差異。
Biologic-naïve患者的誘導治療
對於從未使用過生物製劑(biologic-naïve)的患者,研究顯示多種藥物具有中至高度確定性的療效證據:
高效能藥物包括:(設定在placebo rate of inducing remission 於19%)
- Infliximab:42%緩解率(P=0.63)
- Adalimumab:48%緩解率,排名最高(P=0.83)
- Vedolizumab:43%緩解率(P=0.66)
- Ustekinumab:43%緩解率(P=0.69)
- Risankizumab:38%緩解率(P=0.6)
- Guselkumab:41%緩解率(P=0.61)
在直接比較中,adalimumab和ustekinumab的療效顯著優於certolizumab pegol,這是中至高確定性的證據。
Biologic-exposed患者的治療策略
對於曾經使用過生物製劑(biologic-exposed)的患者,治療選擇更為關鍵。研究發現:

- Adalimumab:42%緩解率(P=0.87),排名最高(限於曾對infliximab有反應或不耐受的患者)
- Guselkumab:36%緩解率(P=0.82)
- Risankizumab:33%緩解率(P=0.71)
- Upadacitinib:30%緩解率(P=0.6)
- Ustekinumab:27%緩解率(P=0.5)
*上面的數據設定在 palcebo rate of inducing remission at 14%
重要發現是,IL-23p19拮抗劑(guselkumab和risankizumab)在TNF拮抗劑治療失敗的患者中,療效優於vedolizumab和ustekinumab(中度確定性證據)。Adalimumab、guselkumab和risankizumab也可能比mirikizumab更有效。
維持治療的長期效果
在treat-through試驗設計中(患者從誘導期持續接受相同治療至維持期),針對biologic-exposed患者:
- Risankizumab相較於ustekinumab有顯著優勢(高確定性證據)
- Guselkumab 200mg每4週一次也優於ustekinumab(中度確定性證據)
- Mirikizumab可能優於ustekinumab(低確定性證據)
對於biologic-naïve患者,各藥物在維持治療的療效差異較不明顯。
疾病位置與藥物選擇
研究特別指出,疾病位置會影響JAK抑制劑的療效:
- 結腸型克隆氏症:Upadacitinib效果良好(OR 4.37)
- 迴腸型克隆氏症:Upadacitinib效果有限(OR 1.01)
- IL-23p19拮抗劑:對結腸型和迴腸型都有效(結腸OR 4.29,迴腸OR 2.31)
安全性評估
在維持治療試驗中,各種進階療法的嚴重感染風險相當,沒有顯著差異。不過,臨床試驗的樣本數通常不足以偵測安全性差異,長期觀察性研究能提供更完整的安全性資訊。
臨床應用建議
根據這項實證分析:
- Biologic-naïve患者首選:Adalimumab或ustekinumab作為起始治療
- TNF拮抗劑失敗後:考慮IL-23p19拮抗劑(guselkumab或risankizumab)
- 結腸型疾病:可考慮JAK抑制劑(upadacitinib)
- 迴腸型疾病:避免單獨使用JAK抑制劑,IL-23p19拮抗劑較適合
要注意到這篇文章僅針對成人患者。
目前兒童CD健保僅給付Infliximab, Adalimumab與Risankizumab,所以可能也不必想太多...
Reference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