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去參加了澳洲的消化週(Australian Gastroenterology Week, 簡稱AGW),跟最近去跟診,發現澳洲跟台灣的醫療制度真的大大的不同。
我去參加AGW時,與會的小兒消化科醫師跟我說,全澳洲大概只有60+位兒消醫師。
這真的是大大的震撼,大家猜猜看現在台灣有多少位兒消醫師?我的編號是313,而我也已經畢業好幾年了。
而台灣總人口2300萬人,澳洲大約2500萬人,其實沒有差那麼多。
然而問題是,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兒消醫師嗎?
當初來到Newcastle ,有稍微調查了一下澳洲這邊的兒童醫院。其中最有名的,當然是位於墨爾本的皇家兒童醫院(Royal Children’s Hospital)。

一開始還覺得很可惜,沒有機會到澳洲頂級的兒童醫院去看看。
但在Newcastle我有了一些機會到這邊的John Hunter Children’s Hospital看看,發現我似乎真的太小看這些所謂的「區域醫院」了。John Hunter Children’s Hospital需要接納雪梨以北,歸類給亨特新英格蘭區域(Hunter New England Local Health District)所有困難兒童。這片區域涵蓋131,785平方公里,近乎是整個英國的面積了。不過人口數在2021年為96萬,大約是略少於台灣彰化縣的人口。

亨特新英格蘭地方醫療區域涵蓋的範圍。Newcastle位於最東南角。
在這個結構下,這邊兒消醫師們需要處理的個案難度也都不低。每週會有一個獨立的內視鏡時段,每兩週可以開一次發炎性腸症的特診。那大家猜猜看這間醫院有幾個兒消醫師?
答案:三個。而且有好幾年的時間,其實就只有一位(Dr. Scott Nightingale)。
這真的讓我覺得滿不可思議的。(不過也讓我想到在彰基努力撐著的兒消學姊與朋友,哈哈)不過轉念一想,回到最前面的那個問題:真的需要那麼多的兒消醫師嗎?
坦白說,在北醫的診間我看的病人,真的是兒消問題的並不多。許多還是一般看感冒、發燒等等的狀況。
而要知道,在澳洲這邊其實小兒科就已經是專科了。
意思是,小朋友生病了,你是不能直接去看小兒科的,而是要先給這邊的家庭醫師(general pratictioner)先看過,覺得有必要才能轉給小兒科。
那可以想像,小兒消化科更是專科的專科,已經是轉診到第二階段了。
在這樣的轉診之下,在門診診間看到的病人難度,當然就大大提升。高度集中化的結果,不能說六十幾位兒消醫師很夠了(在體系內的兒消醫師一定叫苦連天),但這些次專科醫師能夠更專心地處理那些困難個案。
但與這同時,大家知道兒消一個診大概看幾個嗎?我上次跟得發炎性腸症特診,大約只看了6個。如果在台灣一個診我只看6個,大概會窮死吧(苦笑)。
這是我在思考的另一件事情:專科的價值。(待續)